我们都知道,很多企业或者平台,比如万达、腾讯等,开始的时候,都是以普通电影业务作为转型方向的。但是,豆瓣却是仅仅从“IP”向着电影业导入的,这是为什么呢?据数据显示,在过去的一到两年之中,不断的有影视公司和制片人,来豆瓣阅读进行原创销售电影改编权的购买。截止2017年7月底为止,豆瓣已经售出了10部小说的影视改编权。从这里,我们可以看出,以IP作为切入点,是能够更好的发挥豆瓣自身的优势的。

其实,自豆瓣阅读的“影视改编”项目上线之后,仅仅只是豆瓣阅读,就已经有8000部原创作品可以进行改变了。而这一信息对于豆瓣来说,大大的鼓舞了其品牌商业化的信心,也许,在不久的将来,豆瓣就将会以另外一种身份重新出现在大家的面前。
如果,我们从商业运营的规律来分析的话,豆瓣的此次IP影业转型,这种大胆的尝试会遇到哪些风险呢?实际上,仅从目前的项目来看的话,在电影这方面,大多数还是以低成本文艺范为主的。不过,据了解,豆瓣影业在未来还会推出短片计划,届时将会将之与广告收益进行挂钩,以形成一个新的盈利点。

那么,对于豆瓣的此次转型,业内都是怎样去进行应对的呢?总体上来说,豆瓣阅读经过多年的发展,目前已经积累了两万多名作者以及将近8000部的原创作品,这些都是各家合作伙伴垂涎已久的。当然,豆瓣之所以能够有这些优势,主要还是在于其对于商家作品的严格甄选。比如说,在第三届征文大赛的时候,豆瓣阅读一共收到了2200部左右的投稿,但是,最后入围上架的作品仅仅只有300部。
虽然说,已经售出改编权的作品在豆瓣阅读上的平均评分都是高达8.3的,当然,这说明这些作品是深受读者欢迎的,不过,在改编电影的时候还是需要考虑读者的口味与观众口味的差异化的。不过,作为一个综合类,以阅读起家的,具有相当知名度的网络平台,对豆瓣的营销策划策略的分析,还是不应该仅仅只靠着其作品类型去分析其发展的。商业永远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,我们应该放眼整个IP开发行业。比如《微微一笑很倾城》、《盗墓笔记》等,都是大神圈孵化出来的IP,都被开发成了电影、电视剧、游戏以及漫画等多个领域的产品。
相关阅读:网红要怎样通过营销策划做好未来的布局?